查看原文
其他

星空艺术节的剧场可感性与公共性

卿青 身身不息 2022-07-25


星空艺术节的剧场可感性与公共性


文/卿青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


身身不息文化交流中心联合国内外各机构共同创建的“星空艺术节”已经连续举办了三年。这个以倡导“包容”为使命的艺术节,将视线投向少数群体,致力于残障与非残障人群的连接和融合,社会公众与弱势群体的理解和包容,试图在如今沉迷于消费和娱乐的都市怪圈中,唤起我们对都市他者的关注,提升我们作为人的温度和都市的温情对艺术工作者而言,也加深了对艺术如何面对当下,如何以新的感性经验和生命态度参与社会、参与都市文明的思考。这是今年看了艺术节展映的两部片子之后受到的触动,这个观看也激活了某些业已麻木的神经。


第三届星空艺术节以“民胞物与”为主题

 

我看到的两部包容性艺术展映作品中一部是新加坡的一个团体与英国残障艺术家凯特·欧莱莉(kaite o’reilly)合作创作的《突然间我消失了……新加坡‘d’之独白》,这是一部以残障人士的视角和经验创作的、以讲述、舞台行为和影像架构起来的当代剧场作品。


该剧作者凯特·欧莱莉认为,残障人士有自己独特的观察和审视世界的视角以及独特的生活体验,这个独特性可以构成某种美学特色,也能挑战所谓正常人对残障群体的固定认知甚至质疑正常人的慈善方式。她期望用剧场作品让观众意识到这些,给予残障群体以真正的平等和尊重,并希望这种人的差异性能为社会带来活力。



《突然间我消失了……新加坡‘d’之独白》剧照


作品正是以残障人士为主体展开的对这些议题的呈现。舞台现场有棕色皮肤的聋人艺术家——他用手语和人交流、有天生异形的歪着身子的英国女人、还有一个盲人女子、一个坐轮椅的男孩子、一个很晚才出现的坐轮椅的女人、一个拄过一次拐杖的女人、两位看似正常的男女,还有一位只在屏幕里出现的似乎有精神疾病的女人等等。这些人显然属于平时会被我们忽略的、会突然“消失”的社会群体。作品让他们的身体出现在舞台上,并不时地用影像来强调其情态和动作、倾听他们说话和提问、观看他们的行动、感受他们与所谓正常人相通或不相通的心声以及他们独特的思考。每一次聚光,就是一次特别的讲述,就是对一个具体生命的凸显,而这些人同台亮相,则传递他们作为一个另类群体普遍遭遇的困惑、挣扎,以及他们对社会的质疑和期望。


《突然间我消失了……新加坡‘d’之独白》剧照

这些个体间的身体差异、心理差异和观念差异以及作为社会他者的经历,在剧场中可感可见,直接触动观众,与观众产生共情。他们以各自独立、坚定的身心状态叩问我们自以为是的“正常”偏见以及尚须完善的社会机制和环境,呼唤包容,呼唤平等。这体现在那位聋人艺术家演员对水的模拟手势以及对水所象征的绵延不绝、迂回曲折的某种生命状态的信仰、体现在那个身体天生歪斜但接受自己、坦然面对不同生活机遇并散发自信光芒的女性讲述当中、也体现在屏幕里那个再苦涩也要努力微笑的女人的坚毅面孔上。对于观众而言,我们是否真的能够理解并尊重这些少数群体的生命经验,是否能真正包容地以差异性的方式接纳差异,显然是这部作品通过剧场的可感性给我们提出的尖锐问题和考验。



我看的另外一部片子是德国里米尼剧团创作的记录剧场作品《重启,百分之百柏林》。碰巧在前几个月看到过这个团的另外一部作品,印象非常深刻。它代表了一种当代剧场如何介入都市空间,体现社会公共性的前沿探索和实践,这一部同样让人拍案叫绝。


这是该团成立20周年的纪念作品,也是对该团十二年前作品《百分百柏林》的一次重新排演,这是作品名称里的“重启”之意,这带给该作品一个历史的维度和讲述的由头。十二年前排演这部作品的人有的搬走了,有的去世了,有的不再愿意参演,最终只有37名原来的柏林人参与,其他人则是此次招募的演员。


《重启,百分之百柏林》导演丹尼尔·魏策尔(Daniel Wetzel) 在介绍剧目的创作理念,他手上拿的是记录了《百分百柏林》参演者信息的册子


但这不是此剧的重点,此剧让人好奇的地方在于如何能够在舞台上让人感受和认识作为一个城市的柏林?而这恰恰是该作品让人赞叹不已的地方,也是该团享誉世界的原因所在。该剧直接以某种统计学思路让100个柏林人站在了舞台上,以具体可感的方式体现了柏林的文化丰富性和多样性。


这些上台的柏林人根据统计局手册上的性别、年龄、国籍、婚姻状况、居住区等统计方式选出。从外表的高矮胖瘦、肤色装扮的不同到职业爱好、性别政见以及文化背景的差异,这些人在舞台上构成了一个柏林多棱镜,折射出这个都市特有的包容和丰富。演出开始,由十二年前参演过的统计局职员介绍自己在统计局的工作和柏林手册上的社会调查结果,以及十二年间一些统计数字的变化,具体到如今增加了对使用电动滑板车这种交通工具的调查。接着,100位柏林居民们一一在聚光灯下介绍自己的姓名、爱好,并出示能够代表自己的物件比如帽子、围巾、乐器、玩具、酒瓶、瓷器、咖啡杯、瑜伽垫等等,舞台后面的屏幕上有一个大的圆形投影,同步凸显这些做自我介绍的个体。这100个人的言谈举止、衣着相貌如同邻里家人一般,让观众感受到这些个体生命的鲜活在场。


《重启,百分之百柏林》剧照


而柏林的包容、气度以及历史被创作者以几大板块的若干问题贯穿而成。这些问题是个人的、社会的,比如婚姻、爱好,也是文化或文化间的,比如各种亚文化特色,还是作为国际都市存在的国际政治问题,比如移民、难民、比如环境污染等等。这个作品最出彩的正是这些问题本身以及让演员们回答这些问题的方式,正是这些呈现了一个富有活力和包容的多彩柏林。

作品采用举牌子让观众来回站队的方式回答问题、或者采用舞台黑灯,在屏幕上投出手电光的方式来呈现答案,或者给每位观众站在舞台中间撑开一把伞来陈述个人观点,或者用屏幕提问,参与者选择不同颜色来回答等等。各种问题、各种分类以及每个人来回不断地选择和站队,让文化、宗教、政治、社会等各种因素复杂交织出的个体命运和都市样态显现,让统计数字活了起来,让都市带有了人的活力和动感。



《重启,百分之百柏林》剧照


这两部作品之外,此次展映播放的另外两部作品——青年编导宋欣欣的《悠悠世界》和法国编导杰罗姆·贝尔与星空艺术节合作的《盛会/Gala》厦门版以另外的方式涉及了素人演员和舞蹈的权利问题。使用素人演员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后现代表演艺术普遍采用的具有平等诉求的艺术策略,旨在打破艺术和生活的边界,让剧场与观众亲近起来。这个做法是此次四部作品共有的突出特点,无论是残障人的身体和生命经验,柏林的市民生活,还是普通人和残障人表演的权利,都指向了剧场如何介入社会,体现了剧场特有的公共性。

‍《悠悠世界》中形色各异的素人演员

‍《盛会/Gala》厦门版幕后记录‍

在一个社会结构大转型的时代,一个文明发生深刻变革的时代,剧场如何在感性层面建构起与时代和文明的有效勾连是一个十分迫切的问题,因为它关乎现代人的自我构建、关乎社群和亚文化体验,关乎都市的文明进程。与人文学科的那种思辨性智识不同的是,剧场培养的应该是一种现代的感受力,一种让不可见可见的都市公共性。可以说,这几部作品代表了这样一种努力,以剧场特有的可感性,传递了星空艺术节所期待的包容实质。



*本文首发于《北京日报》2021年10月15日 星期五
*已获作者转载授权


相关阅读

2021第三届星空艺术节 | 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2021第三届星空艺术节展映|重启100%柏林+盛会/GALA厦门版:探问城市与联结多样


2021第三届星空艺术节展映|悠悠视界:摘下生活假面,用真实拥抱你


2021第三届星空艺术节展映|突然间我消失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